不久前,天文系张同杰教授收到国际顶尖刊物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》(简称RAA)的来信,他指导的2009级学生张聪等人的文章被国内外同行他引150多次,并且获得RAA杂志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。近些年来,北师大多名本科生在张同杰教授的指导下,接连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文章,就此,本报记者对张同杰教授进行了采访。
记者:您指导的本科生这些年在高水平的刊物上不断发表文章,您能介绍一下所指导的本科生科研的具体情况吗?
答:那篇获得RAA杂志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的论文是由当时我带的本科生张聪、张寒、袁硕、刘思琦几个人写的。张聪现在在北师大物理系读博士,张寒在佛罗里达大学的天文学读博士。袁硕现在在北大天文系读博士,刘思琦在多伦多大学天文系读博士。这几位同学当时为了完成论文,组了一个课题组,这项成果是他们从大二就开始研究的,前后历时一年左右。
我陆陆续续带过30几个本科生,除了天文系,还包括物理系、心理学部、艺术与传媒学院等的学生。从我2006年第一次带领本科生发论文算起,这十几年来我们已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,其中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SCI文章十几篇。这些文章被国际同行引用了上百次,还有很多本科生获得了“挑战杯”、“宝钢奖”等科研奖项。
记者:在高校一般研究生是做科研的主力,您认为本科生做科研项目有什么特点?
答:北师大的本科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,他们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理论,因此在做科研上他们自身的能力是足够的。最重要的是,本科生做科研不像研究生那么有压力,科研状态是比较放松的,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,这也是他们的主要优势。
当然,本科生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十分有限,还需要不断熟练技术工具,可以边学边做。作为导师,主要是为他们推荐阅读书目、问题答疑、举例论证等,绝不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来。即使他们的想法有问题,也要仔细听取,再指出不足,这是很必要的。毕竟,只有创新才是科研。
记者: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,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吗?
答:确定本科生科研的选题对老师是一个考验。首先,指导老师自身能力要强;其次,指导老师必须要把握学术前沿,知道哪些课题是适合本科生做的。
我第一次指导本科生科研是在2000年,当时指导经验不充分,给本科生的题目难度较大。我第一次带着本科生在国际刊物上发论文则是在2006年,指导的学生是2003级的弋泽龙。我当时觉得他的学术文章已经具备一定学术水准,便试着将论文投到了SCI学术刊物ModernPhysicsLettersA。论文不仅得到发表,还被引用上百次。所以,只要找对方向,注意把握难度,加以适当的指导,本科生一样可以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。
记者:请给那些有志于科研但又无从下手的本科生提些建议。
答:对于那些学有余力、自主性强、外语又好的学生,建议他们做科研。要多和自己相关专业的导师交流,这有利于进入良好的科研状态。
我之前开过一门全校通选课《宇宙学(双语)》,就是专门为本科生科研做准备的。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,我会给他们一些想法,有的学生学有余力而又很感兴趣,就很有可能做出很优秀的论文来。
|
|